智能防灾系统及基层防灾信息化建设方案

 

 

 

 

招标编号:****

投标单位名称:****

授权代表:****

投标日期:****

 


 


第1章概述

1.1项目背景与环境分析

XX市地处湖北省西北部,地理位置位于秦岭余脉与大巴山、伏牛山相围而成的汉水中游南襄盆地的南部。XX地理范围为:北纬,东经,年平均无霜期为241天,年均降水量878.3毫米。境内日照充足,年均日照1987小时,年均气温15.1℃-16.9℃之间,属于典型的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气候过渡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雨适中,雨热同季等特点,XX天热的气候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越的气候条件。唐白河交汇在XX境内,并形成小清河与汉水在XX市区内合流,构成了XX市“一江两河,一心四城”的自然地理景观格局。

XX市地理位置独特,位于山势环抱的盆地边缘,其地势地貌丰富多样,位于中国地势阶梯转换的关键区域。地势特征表现为自周边向中心呈渐降趋势,形成由武当山与桐柏山之巅延伸下来的汉江流域,宛如一个不规则的盆地,开口朝向宜城。北部区域,即‘鄂北岗地’,被波状起伏的土岗所占据;西部则为荆山山脉与武当山余脉的连绵山区;南部低矮的山丘与丘陵交织;中部地带则是由汉江及其唐、白、滚、清诸河共同塑造的广阔冲积平原;而东部则为大洪山与桐柏山之间的低缓丘陵地带。据统计,该地区的岗地占据了总面积的65.8%,低山丘陵占13%,而冲积平原占据了至关重要的21.2%份额。

XX市地处汉江流域中部,境内汉江全长195公里,构建了以汉江为核心的多元水系体系,主要包括清河、唐白河、滚河和南河等。总计水资源总量约为16亿立方米,XX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1300立方米,占全国平均水平的60%,世界平均水平的15%。该市耕地面积广阔,达726万亩,年度农业灌溉需求基本能得到满足。  鉴于其气候特性,XX市的水资源主要集中在汉水水系,支流几乎覆盖了全市大部分行政区域,确保了城市生活及现有工农业活动的供水需求。然而,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衡以及部分区域因气象因素导致的暴雨集中,如西南部的南漳、保康、谷城易涝,东北部的枣阳易旱,使得XX市面临防汛与抗旱并存的复杂局面。这对水资源的管理和调度提出了严峻挑战,需要精细调控以应对这种时空差异和极端天气带来的影响。

1.2划定安全区域措施

依据普查数据,实施山洪灾害防治区域的风险划分,明确危险区与安全区的界限。所有位于受山洪灾害影响区域且有人居住的地段,强制划定。如具备条件,可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级别的危险区域。在应急预案的图纸中,应以自然村或小流域为基本单元进行详细标注。

1.3风险预警方法设定

依据历年降雨数据及山洪灾害案例,综合评估地形特征、地貌形态、植被覆盖状况以及土壤类别等因素,确立各个小流域和乡村各层级的临界降雨量和水位预警标准,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持续进行修正与优化。

预警指标通常划分为两个级别:准备转移与立即转移。

1.4项目目标设定

构建和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确立统一标准规范,强化人才队伍培养,优化防汛防洪减灾的系统支撑环境:成功实施了XX市防汛抗旱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和综合数据库,以及软硬件配套体系的开发。现已全面展开业务管理电子化进程,通过综合信息查询平台,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从而显著提升XX市的防汛抗旱信息化管理效能。

1.5项目实施领域

1.5.1服务覆盖范围

本项目旨在构建服务于防汛抗旱、水资源调控及水利设施监控的信息化平台。其功能涵盖如下方面:基础水文气象数据检索、水库水位动态可视化展示、流域实时水雨情监测、流域径流预报分析以及防汛预警与调度策略的智能管理。

1.5.2项目适用领域

本项目旨在构建并实施一套覆盖XX市水利行业的防汛防洪减灾系统平台,该平台服务于水利局直管单位、下辖的市县机构以及各镇的水行政管理部门。

第2章需求理解与评估

2.1当前状况评估

2.1.1当前网络环境概述

XX市水利局与市政府、市防办、国土局、水文局、气象局以及各县级、区级水利机构通过市政府信息中心的光纤基础设施紧密相连,既涵盖了已实施的自动化监控体系,又延伸至即将完成的监控点部署。目前,光纤网络已覆盖至乡镇政府及部分乡镇水利站和闸站,确保了从网络传输层面的有效支持,完全能满足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业务需求。

2.1.2高效数据采集策略

本项目涵盖了广泛的资料类型,主要包括水文气象数据、地理空间信息、水利工程动态数据、防汛抗旱统计资料,以及各类专题数据等

数据来源分为两部分:一是市水利局及其下辖县区自设站点,数据获取稳定无碍;二是依赖于水文和气象部门,当各部门网络连接畅通时,可通过直接的数据提取技术获取;若网络状况不佳,可采用WebService发布的方式获取数据。这部分数据的获取策略需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进行相应的协调安排。

空间数据的获取主要仰赖于国家领土管理机构,通过政府部门间的协作,系统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所需的数据:一是利用国土部门提供的服务接口获取,二是直接获取官方发布的地理空间资料。值得一提的是,XX市的国土管理部门,即XX市国土局,已经成功实施了《XX市卫星影像提供及影像制作》项目,生成了详尽覆盖本地区的卫星影像,因此,建议优先考虑利用这些现成的高精度数据资源。

水利工情数据可分为基础数据与运行数据两部分。基础数据主要源自市水利局及其下属单位的文件资料,而运行数据则来源于在建或已建成的水利工程的监控系统,这些数据皆源于水利系统的内部资源。由于数据来源的内部性和网络及协调的便利性,数据获取过程通常顺畅,不存在显著问题。

在系统试运行前,建议由系统承建单位负责统一收集和整理防汛抗旱业务数据,并将其纳入系统管理。对于日常业务数据的获取和使用,各个用户群体应通过填报和汇总的形式进行操作。

2.2详细业务规格

2.2.1详细防汛项目需求分析

该业务的核心功能是查询与分析涵盖水文气象(水雨情)、工程运营状态以及预警信息在内的防汛相关数据。它支持水利管理部门在汛期执行各项任务,如预先的设施检查,灾害情况统计,以及灾后总结工作。此外,为了满足防汛业务的实际需求,本系统还负责生成或管理相应的报表和应急预案。

2.2.2高效水利管理服务需求

水利工程的业务核心涵盖了信息管理、运行管理和调度预案的全方位管控。通过构建精密的调度模型,我们得以科学地推动工程调度工作的实施。

2.3详细的功能需求描述

2.3.1定制化信息解决方案需求

系统旨在实现全面的历史与实时信息管理,涵盖天气状况、雨情、汛情、险情、灾情及工情等关键领域的监控。防汛综合信息服务的核心功能在于,根据水利用户的实际工作需求,从综合数据库中高效检索并处理相关数据,通过GIS地图、文字报告、图表展示、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直观呈现。用户可在单一综合界面上一站式获取所需信息,从而为防汛决策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支持。

2.3.2高效业务管理需求

防汛业务管理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的信息化支持:汛前的准备工作,通过该平台进行详细检查;汛期的全程管理,确保工作的有效实施;以及汛后的恢复与评估,进行灾情监控和应急预案的管理,从而提升工作效率。

(1)汛前检查管理

负责在特定条件下实施汛前工程安全核查,涵盖江海堤围的危险地段记录、堤岸状况档案、闸门安全隐患记录,同时管理防汛物资储备及抢险队伍信息,并制定详尽的防汛应急预案。

(2)汛期管理

专注于日常汛情监控及灾害天气的应急响应措施。

以下是日常汛情管理的关键环节:值班制度的实施、实时水位监控、降雨动态追踪、干旱状况监测以及天气预报的及时关注。

应急措施针对灾害天气涵盖三个阶段:预先的预警系统、灾发时的实时监控以及灾后对损失状况的详尽梳理与统计汇总。

日报管理报告:涵盖河道与水库(水电站)专项报表,沿袭基础数据模板,简化编制流程。优先采纳自动化监测设备实时数据,同时保留人工录入选项。数据权限按级别划分,县级及以下区域仅限于对未设自动监测点的数据进行填报和修正。系统能自动生成标准化日报,并在预设路径存储。最终以表格形式直观展示在终端界面。

(3)汛后管理

主要内容涵盖汛期结束后的工作总结与综合报告、针对险要地段的维修和强化措施、工程项目改造以及防汛物资的补充购置。

(4)灾情管理

填报任务分配、灾情上报、灾情汇总(灾情审核)、灾情查询、灾情通报、灾情总结。在国家标准灾情统计报表基础上添加相应栏目形成表格,具有逻辑审核、合理性审核功能。

(5)预案管理

在构建调度预案例程时,细分模块构建预案体系,涵盖防汛应急预案与城区洪水防控预案。同时注重预案文档的管理和各级别预案的维护工作,确保体系的严谨与完备。

2.3.3洪水监控需求

实时汛情监控系统需整合各类水资源与气象信息,为各级防汛机构的值班人员提供自动化实时汛情监测及发展趋势预测服务。系统以直观、鲜明的方式展示数据库内即时的汛情数据,充分满足防汛人员对于汛情深度的专题研究与对比分析需求。

(1)水雨情数据集成

整合汇集自各种来源的水雨情数据,全面反映汛期的最新动态进展。

(2)实时水雨情监视

我们支持多元化的展示手段,包括地图、表格以及过程线等,其中,地图视图具备高度的灵活性,用户可以按照区域划分或时间维度来精细设置监控范围。

(3)矢量背景图显示

以下是主要功能概述: 1. 图素专题详细展示 2. 专题层次分明的可视化呈现 3. 栅格数据以矢量图的形式作为基础背景 4. 全面支持图例说明与编辑操作 5. 支持缩放和平移功能,便于精细查看 6. 提供全方位的漫游和导航体验

(4)监视区域选择

提供初始显示区域,提供显示区域切换。

(5)信息查询

本系统支持单站和多站的监测数据,通过矢量地图及图表进行直观查询,并能整合其他系统的查询结果,展示清晰明了。

(6)统计分析

本系统遵循国家水文报表标准,致力于自动化整理和分析水位、雨量数据,生成符合水利部门日常需求的各种报表。并整合多年历史资料,构建针对特定流域水系的径流预测模型管理系统,对模型参数进行精密校准与管理,从而实现实时基于降雨监测信息的洪水汇聚及预报功能。

(7)站点定义

呈现监控站点于地图界面,用户可自主选择特定站点或区域的监控状态。支持实时在线编辑站点配置,以适应个性化需求。

(8)叠加信息自动刷新

实现实时信息在地图上的动态叠加,支持按预设频率自动刷新实时数据内容。

(9)预警、告警功能

支持预设预警与警报阈值,能够接收并处理来自其他子系统的预测数据,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运算。一旦达到预设的预警或警报条件,将通过声音及视觉等多元化的显著提示手段,及时引起值班人员的密切关注。

2.3.4高效运营与调度策略

XX市的工程运行调度管理工作致力于通过整合和利用水闸、电排站及水库工程的监控信息,以支持防洪和排涝的科学调度管理。此举旨在遵循业务调度规则,最大程度地挖掘和提升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

(1)工程基本信息管理

构建并整合电排站、水闸、水库等工程的数字化及平台化管理系统,实现实时的水利工程信息在电子地图上的可视化呈现,并支持对工程信息的后台高效管理和维护操作。

(2)工程运行状态监视

地图界面直观呈现工程运营状况及其相关数据。

(3)工程运行统计查询

对工程运行信息进行统计和图表查询分析。

(4)工程调度方案管理

新增、删除、修改、发布工程调度方案。

(5)工程运行调度

依据水利工程的实际状况,并融合调度预策,本工作提供工程运行的精细调度指导方案。

2.3.5定制化数据库构建方案

为了有效支持防汛指挥决策过程,一项关键的基础设施是防汛综合数据库的构建。该数据库构建在关系数据库的坚实架构上,融合了多元化的数据类型,构成一个集成的信息资源库。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实时的水雨情监测数据库、工程设施状态数据库、地理空间信息与地图数据库、详尽的水文学资料库、历次大洪水历史记录数据库、旱灾相关数据集以及反映社会经济状况的基础数据库。数据库内数据丰富多样,涵盖了记录、表格、文本、图表、图像以及音频等多种形式,以满足决策支持的全方位需求。

2.3.6高效数据库管理系统需求

对于防汛信息管理系统,我们支持各类数据的高效操作,包括数据录入、批量导入功能,以及数据增删改查、统计分析和空间数据的精细化管理。

2.3.7地理信息系统需求详细规格

1、电子地图范围

(1)左上角:十堰市丹江口市张家沟

谷歌纬度经度:

32.777293,111.26549

GPS纬度经度:

32.7793496589,111.2596803353

北纬

东经

海拔:351.01米

靠近:中国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048乡道

(2)左下角(概略位置)

谷歌纬度经度:

31.165852319.110.6702990609 小标题:项目概述 我们承诺,凭借深厚的行业积累,我们将竭力提供优质服务。我们构想采用创新策略,以确保项目高效且顺利的推进。

GPS纬度经度:

31.16816111,110.66528333

北纬

东经

海拔:1178.38米

靠近: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S255

(3)右下角:荆门市京山县朱洪岭

北纬

东经

海拔:201.87米

靠近:中国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243省道

(4)右下角(概略位置)

谷歌纬度经度:

32.6674040073,113.2065361319

GPS纬度经度:

32.66943611,113.20037778

北纬

东经

海拔:150.05米

靠近: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G40沪陕高速

2、图层

1)基础行政区划图层

2)基础交通体系图层

3)基础通信设施及线路图层

4)高压输变电设施布局图层,包括高压输电站与线路分布

5)基础河流图层(常年河流,时令河流)

6)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图层与水工设施管理单位图层的详细描绘

机井分布图层,地下水位分区图层,河流,湖泊,水库,水闸,规模堰塘,堤防,蓄滞洪区,报讯站,水系边界,泵站,导流渠,导流槽等水利工程。在基础水工设施图层中,需要对水库、堤防的设施类型按照国家水工标准进行五级分类管理。

7)基于最新遥感影像资料,我们独立构建三维地形模型,并同步整合地下水分布信息,旨在研发一套抗旱水源调度建设规划系统,从而有效进行水源工程的建设和管理。

2.3.8维护系统需求详情

该功能专为确保系统稳定运行而设计,旨在供管理员运用,通过实施精细的系统维护管理,实现对权限的灵活且深度控制,从而确保数据与系统的安全性。系统维护功能对于管理员诊断和处理系统问题具有关键的价值线索。

(1)用户管理

管理员可对用户进行增、删、改操作。

(2)角色管理

管理员为用户分配了多种角色,每种角色均承载着特定的功能职责。

(3)权限管理

管理员能够赋予每个用户一种或多种角色,通过角色的差异化设定,实现权限分配的灵活性管理。

(4)日志管理

所有系统的维护活动均配备详尽的日志记录功能,旨在协助用户识别并有效解决潜在问题。

(5)数据备份和恢复

该功能致力于实现数据的备份与恢复,确保应用系统的数据安全并支持高效的数据还原操作。

2.3.9社区共防建设提案

构建县、乡(镇)、村、组、户五层次的山洪灾害防治责任体系,强化乡(镇)及村级的群防群治组织与指挥架构,明确规定各级责任人及其职责分工。

3.4.2预案内容

依据国家防办颁布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大纲》的指导进行制定。

3.4.3宣传培训演练方式和内容

7.3.1宣传

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手段,包括会议、媒体传播(如广播、电视)、平面媒体(报纸、宣传栏、宣传册)、视觉媒介(挂图、光碟)以及发放明白卡,我们致力于将山洪灾害防御知识普及至每个村落、每户家庭和个人。此举旨在不断提升公众主动防灾的意识,强化依法应对的能力,同时提升人们的自我救援认知与实践技能。

(1)编制并发行通俗易懂的《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宣传手册》,注重图文并茂的方式,旨在普及山洪灾害防范知识,分发至乡(镇)、村级与小组层级。

(2)实施山洪灾害防治宣传教育资料制作,涉及内容涵盖山洪灾害的成因、危害特性、显著特征、防灾组织体系、预警指示、安全防范须知以及预警监测设备的维护等。这些资料将以定期的形式,在县电视台的重要时段和群众集会时间进行播放与推广。

(3)制作《山洪灾害防御明白卡》,内容包括防御对象名称、各级负责人、避险地点、避险路线、联系电话等。由各乡(镇)、村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负责制作,并逐一发放到山洪灾害威险区的住户。(4)制作宣传牌、宣传栏,在山洪灾害危险区各乡(镇)制作宣传牌、各行政村制作宣传栏,公布当地防御山洪灾害工作的组织机构,山洪灾害防御示意图,并宣传山洪灾害防御知识。

(5)实施预警标识项目:在各行政村的山洪灾害高风险区域设立警示标志,详尽公示当地的危险区域、安全区域以及应对的疏散计划(涉及人口覆盖范围、转移路径、安置点及其负责人等信息)。确保居民充分了解疏散路线和安置安排,于显著位置树立清晰的警示标识,明确标注疏散目标、转移路径和安置地点,力求使危险区域的民众对相关措施了如指掌。

7.3.2培训

(1)组织县、乡(镇)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全体成员,包括人员、责任人、监测员、预警人员及片区负责人,进行专业山洪灾害防治知识培训,以明确各自职务权限,确保指挥体系的顺畅高效运行。

(2)实施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技术培训与运行维护规程,以确保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

县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实施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内容涵盖如下方面: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构成与技术解析,数据信息的采集、整合及预警平台或信息终端的操作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故障的诊断与解决策略,自动监测站的维护操作与运行管理,以及简易监测站的监测实践与汛期报讯技能。这些培训旨在确保监测预警系统的稳定运行。

乡(镇)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实施对简易监测站工作人员的全面培训,内容涵盖雨量与水位监测技术、山洪预警信息的传输流程以及预警信息发布策略,旨在提升山洪灾害监测工作的精确度与可靠性。

乡(镇)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负责组织村(组)信息员及信号发布员的信息搜集与整理技能培训,以及预警信号的发布方式指导,以确保群测群防工作的顺利且高效实施。

7.3.3演练

山洪灾害防治区组织开展次山洪灾害避灾演练,使群众清楚转移路线、安置地点,即使在电力、通讯等中断的情况下不乱阵脚,安全转移。

演练涵盖应急响应、抢险作业、灾害救援、人员疏散、后勤支持、以及灾后安置等多个环节。

2.4额外需求与细节

系统在性能上应能满足以下要求:

1)界面设计风格协调统一,字体与图标保持一致性,关键信息得以显著强调。

2)构建一套高效且易管理的安全保密体系,旨在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的同时,确保系统管理员与用户能够便捷地理解和运用。

3)界面设计精美,视觉呈现清晰,结构层次分明,且具备高效的人机交互体验。

4)其操作流程简便快捷,响应时间短到几乎察觉不到,确保用户体验流畅无滞涩。

5)通过整合图形、图表、过程线及影像等多种技术手段,呈现图文并茂的气象信息、雨情以及水情服务内容。

6)允许查询结果打印、输出或者保存;

7)响应时间需符合用户需求,通常控制在30秒以内,上限不得超过1分钟。

第3章创新性总体设计策略

3.1项目基础与参照标准

本项目施工将严格依据下列标准规范和技术文档进行,如遇更新版本,将采用最新标准执行。

3.1.1详细解读水利行业规范

《全国防汛防洪减灾系统规划,2017》

《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文件汇编》

《XX市防汛防洪减灾系统规划》

国家标准:《基础水文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国家标准》SL324-2005

国家标准:《实时雨水情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国家标准》SL323-2005

《水利信息系统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定》SLZ332-2005;

《防汛抗旱用图图式》(报批稿)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水文基本术语和符号标准》

3.1.2高效软件开发规范

1.《信息处理一数据流程图、程序流程图、系统流程图、程序络图和系统资源图的文件编制符号及约定》:GB1526-1989

2.《信息技术 软件生存期过程》GB8566-1995;

3.《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GB8567-1988

4.《计算机软件需求说明编制指南》:GB9385-1988

5.关于GB9386-1988《计算机软件测试文件编制规范》

6.《软件工程术语》GB/T 11457-1995

7.《软件维护指南》:GB/T 14079-1993

8.关于《计算机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

9.关于《计算机软件单元测试》的技术标准:GB/T 15532-1995

10.《信息技术 软件产品评价 质量特性及其使用指南》:GB/T 16260

11.《软件文档管理指南》

12.《信息技术 软件包 质量要求和测试》GB/T 17544-1998

3.2原则与实施策略

在构建湖北省XX市防汛抗旱应急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进程中,我们将严格遵照以下基本原则:

(1)满足国家、部委、省级及行业相应的标准化要求,并配备与国家级防汛抗旱指挥信息系统及其他相关系统兼容的数据接口。

(2)构建分类数据库,设立专门的类别库,力求详尽无遗,涵盖系统管理的所有工程项目。

(3)数据表格的设计严格遵循实用性原则,并紧密结合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

(4)数据库具备可以扩展的能力。

(5)确保信息安全:实施健全的安全管理措施,并进行定期的数据备份

针对城市的实际情况,确保符合相应的规定与行业技术标准,整体软件设计方案需遵循以下关键要点:

3.2.1全面架构设计

系统设计应从宏观和全面的角度出发,强调体系的整体连贯性和一致性,这有助于促进部门间业务协作的深化与信息共享的无障碍,确保工作流程、信息技术系统、数据间的无缝对接与深度融合。

3.2.2创新、成熟与实用并重

1.成熟的开发体系结构

系统构建遵循J2EE框架的B/S三层设计,客户端依托于浏览器,而应用服务和数据存储则部署于服务器端,具体涉及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服务器端技术选型严格遵循J2EE标准的分布式应用架构,旨在实现应用控制、业务逻辑与数据存取的分离,从而提供一个可扩展、易访问和易于管理的服务环境。

2.先进、成熟的开放技术和开发平台

系统页面模块运用了先进的Flex编程技术,注重模块化与组件化的程序设计,旨在提升代码重用性和开发效率。这使得系统升级和扩展变得更为便捷,同时显著增强了系统的性能。我们采用了前沿的数据库访问技术,有效提升了数据查询速度和执行效率。

3.先进、成熟数据库设计技术

核心数据库选用大型关系型数据库,其设计注重卓越的可扩展性与数据仓库技术的完备性,以确保系统的简便安装、开发与运用。针对信息的多元特性,我们采取了分类与分级的信息检索与管理策略,同时整合了操作权限用户的查询与维护功能,从而显著提升了操作效率。

数据库的设计与开发严格遵循水利行业及信息化建设的最新标准与规范,确保其在通用性和扩展性方面的全面兼容与卓越性能。

4.可靠性

系统从各个方面保证了系统的可靠性:

(1)有效运用面向对象的编程策略,促使软件系统的功能模块化,并确保各功能模块间接口的规范化,以此提升软件系统的运行稳定性与可靠性。

(2)在软件各模块的开发进程中,我们进行了详尽的调试与测试,以确保最终成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设计"数据导入/导出"系统,旨在实现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功能,同时具备在操作系统故障、数据损害、服务器硬盘故障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更新或更换等突发情况下的快速恢复与系统升级能力,以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稳定。

3.2.3易操作性

借助用户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本系统集成了一系列高效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平台,以及信息资源的检索功能。依托可视化系统设计,我们构建了一个操作简便且查询响应迅速的界面。

3.2.4标准化流程

系统所采用的协议、信息格式以及接口标准均严格遵循国际规范,确保其具备与各类系统顺畅的信息交互能力。

3.2.5改进产品的稳定性策略

系统构建于稳健成熟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协议及中间件基础之上,确保系统的高度稳定运行。

3.2.6增强的信息检索功能

我们致力于构建用户友好的数据库查询界面,以便用户能够实时检索信息并自动生成所需的报表,实现高效的数据操作体验。

3.2.7网络互连与灵活性

面对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持续创新,系统应具备与未来技术无缝衔接的需求。为此,我们提议增强硬件设备的标准化接口设计,旨在提升系统应用软件的可拓展性与便捷性。

为了确保未来的功能性升级和潜在扩展项目的兼容性,系统平台的技术规格需符合相应的前瞻性要求,以防止不必要的重复投资。遵循系统平台的标准化、结构化和模块化设计原则,将奠定系统开放性、可扩展性、维护性、稳定性和经济效益的坚实基础。

3.3系统架构分解

湖北省XX市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可分为六个核心模块:综合信息服务模块、业务管理系统、水雨情信息服务模块、工程信息管理系统、预警与调度方案管理模块以及系统运行维护模块。这些模块间相互衔接,彼此影响,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防汛抗旱决策支持体系。

3.4系统架构与设计策略

XX市的防洪减灾管理系统构架主要包括应用系统、软件支撑平台、综合数据库以及硬件支撑设备,其整体架构图详述于图3-1之中。

3-1XX防汛防洪减灾系统系统框架图

3.4.1硬件支撑系统

包括服务器的采购和机房设备改造等。

3.4.2高效数据管理解决方案

构建XX市一体化防汛抗洪与灾害风险管理数据库,并建立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旨在促进部门间的信息流通与业务协同效应。

3.4.3软件支撑平台

依托业界先进的技术标准,我们的软件支撑平台致力于构建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应用服务平台。

3.4.4高效防汛应急管理系统

该系统集成了实时信息检索、工程资讯管控、预警与调度策略的智能化管理功能。

3.5创新技术路径

3.5.1一体化平台策略

系统设计遵循模块化理念,通过拆分业务为若干核心模块,以便按需灵活整合。首要任务即在于优化模块组合与管理,以适应业务动态变化。为此,我们倾向于采用平台化构建策略,旨在创建一个统一的开发与执行环境,从而有效解决这一挑战。

系统管理平台

通过统一的模块划分与权限管理机制,本系统实现了动态模块配置、权限的一体化授权以及资源的集中管控,旨在提升业务功能的灵活性与管理效率。

GIS应用平台

GIS界面能够直观展示水情、雨情、气象以及工情等各类信息,用户通过选择界面上的对象,可以直接接入相应的业务模块,例如查询模块或分析模块,从而有效促进GIS平台与各业务模块之间的无缝衔接与操作交互。

多媒体表现平台

构建一套通用的多媒体封装模块,通过多种手段整合常见的多媒体功能,为各业务子系统提供统一且丰富的多媒体调用接口。

3.5.2企业级Java开发框架

开发大型企业应用系统普遍倾向于采用应用框架,这一策略已被视为首选,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屏蔽系统底层技术细节,提高开发效率

提高可靠性、扩展性以及性能

构建一个支持和服务组件自动化管理的面向服务的架构体系

开发团队的注意力专致于应用组件的构建,而非底层服务的细节优化。

将业务逻辑和系统服务分开

鉴于J2EE技术的成熟度和开放的体系结构,尤其SSH框架在众多大型项目中的广泛应用和成功案例,对于水利行业工程项目的应用开发与整合而言,其适用性显著。从满足综合集成管理系统的需求以及衡量我司技术实力出发,我们本提案决定选用J2EE应用框架作为基础平台。

作为一款开放且遵循标准的开发与部署平台,J2EE尤为适宜构建N41应用。

作为企业级应用的基础,J2EE架构以Web服务为核心,强调模块化,它定义了所有遵循J2EE标准的服务器产品的通用特性。J2EE应用依托EJB(企业JavaBean)、JSP和Servlet这些组件,在J2EE容器内执行,支持广泛的客户端集成,包括桌面客户端、无线设备以及基于Web浏览器的应用。这个平台以其卓越的性能、高可靠性和可扩展性,构建了一种开放且标准化的多层架构,旨在为各类大型系统提供灵活且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以满足复杂应用的需求。

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将严格遵循J2EE标准化规范,充分利用其作为企业级Web架构的卓越性能,确保系统的高度扩展性。此系统特地针对水利行业定制,具备尖端技术、完备的功能、稳定的性能,同时致力于低成本运行和低维护需求,旨在实现高效运作。

3.5.3IEM技术的综合运用

在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中,强调了对信息的高度共享性,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其他信息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与一体化显得尤为关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跨公司应用软件间的交互仍存在一定的挑战,通常情况下,数据在不同应用程序间的迁移需耗费程序员大量精力进行适配映射。

一种策略是采用信息交换模型(IEM)来克服跨系统互操作性的难题。IEM明确了数据结构、数据类型、信息类型以及系统间信息交流的流程,实现了数据对象的标准化定义和形式。XML(扩展标记语言)作为一种自解释的标记语言,通过提供数据对象名称、属性和方法的可读表示,支持通过统一资源标识符(URI)查询相关信息,并在不同标准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得益于XML简单明了的自描述格式和易标记特性,它在集成涉及多种平台和应用程序的项目中,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无缝交换与集成。

XML技术的应用促使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了信息的高度共享,进而使得GIS与其他信息系统得以顺畅互联并集成整合。

3.5.4核心技术概述

(1)XML技术

XML,作为一种W3C标准定义的可扩展标记语言,专为数据描述设计。其严谨的嵌套标签结构使得它在互联网环境中,尤其是在多点数据交换场景下表现出色。作为数据交换的通用媒介,XML为系统设计带来了显著的灵活性。它允许系统隐藏复杂的后端数据源,以统一的XML格式呈现给用户。XML促进了不同系统之间的无缝数据交互,实现了自动化处理,从而降低了系统间的依赖程度,确保了数据交换的平台无关性,为构建高效的数据交换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2)GIS技术

在XX市的防汛防洪减灾系统软件开发中,软件需兼顾通用GIS功能的运用,例如地图展示、空间分析及专题制图,同时还得满足水利业务特有的定制需求,如应急事件时空分析、专业模型剖析以及引水调度等。因此,选择组件式GIS技术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技术将GIS的多元化功能模块分解为多个独立的控件,每个控件专司其职,负责特定的功能执行。通过可视化软件开发工具,这些控件得以无缝整合,构建出完整的GIS应用程序体系。

第4章高效硬件设施规划方案

4.1智能雨水监控解决方案

4.1.1网络布局设计

监测站网主要布设在流域面积为以下易遭受山洪灾害的小流域。通过山洪灾害易发程度降雨分区和区域历史洪水、社会经济调查,在充分利用现有监测站点的基础上,布设监测站网。

(一)雨量站布设原则

(1)分区控制原则:依据山洪灾害易发程度降雨分区,原则上按照站的密度布设自动雨量监测站;在高易发降雨区、人口密度较大的山洪灾害频发区适当加密站点。

(2)自动雨量监测站点的配置策略:倾向于在山区中小型流域内优先部署,选址应选在流域核心区域及暴雨频发的显著位置。同时,务必确保站点远离雷电活动频繁的地带,以保障设备安全与数据准确性。

(3)在山区自动雨量站的布局中,充分考量地形对降雨影响的提升作用,遵循地形控制的原则。

(4)雨量站的配置通常依据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对于人员分布较为分散且易遭受山洪影响的村落,可视情适度增设。

(5)在规划站网布局时,强调实施的便捷性,全面考量通信设施及交通运输等因素对运营管理和维护的影响。

(6)原则之一: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县级监测预警平台应纳入水文、气象等部门的既有雨量监测信息,实现资源的有效衔接。

(二)水位站布设原则

(1)面积超过的山洪灾害严重的流域,且河流沿岸为县、乡政府所在地或人口密集区、重要工矿企业和基础设施的,布设自动水位监测站。

(2)流域面积以下的山洪灾害严重的小流域,河流沿岸有人口较为集中的居民区或有较重要工矿企业、较重要的基础设施,布设简易水位监测站。其它小流域,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布设简易水位监测站。

(3)对于承载居民密集区域的下游水库和山塘,如缺乏水位监控设备,应酌情增设相关设施。对于关键的小(一)型水库,推荐安装自动化水位监测站。

(4)选址设置水位监测站时,需全面考量预警响应时间、受影响区域及控制区域的覆盖,优选设于山洪沟出口附近的河流、水库、山塘大坝前沿,以及人口聚居地、工业矿产企业、教育机构等防护目标的上游地带,确保效益最大化和安全性.

(5)在规划站网布局时,需充分考量通信设施与交通运营的管理和维护需求。

(6)县级监测预警平台应整合并接收现有的水位监测站监测数据。

4.1.2信息监控与管理

县级监测预警平台接收到自动监测站实时传送的雨水情数据,同时这些信息也传输至省级或市级的水情汇总部门,从而确保省、市、县三级的信息同步共享,实现高效沟通与协作。

监测人员需在简易监测站实时通报预警的雨水情信息,以便当地的防汛指挥人员或预警人员能够迅速响应。如具备条件,还应向上级汇报至县、乡(镇)防汛负责人的值班情况。

4.1.3站点运营监控

自动监测站须由省级水文部门统一编码。

信息的实时接收与处理工作由数据接收前置机的接收处理软件高效执行,该软件专为自动监测站点的水雨情监控而设计。

软件应具备监控各自动监测站运行状况的能力,并对获取的水雨情数据及设备状态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同时支持对站点运行参数进行实时调整。

硬件设备的主体结构主要包括:数据通信接收设备、数据处理装置以及维护设施。

4.1.4环境监控体系

1、雨量站监测场地选择

根据《降雨量监测规范》(SL21-90),优先选择具备条件的雨量站,充分利用已有的监测设施。对于不具备独立建站条件的站点,推荐采用一体化设计,通过安装架杆并在屋顶、平台等位置实施监测。在场地选择上,需关注以下关键要素:

①场地选择应远离强风频繁区域,确保其周遭地势开阔且平坦,不受突发地形障碍、密集的树木、建筑物遮挡,以及空气中的烟尘干扰。

②当监测场地不可避免地受到建筑物或树木等障碍物的影响时,雨量计应与障碍物边缘保持至少两倍于障碍物高度的安全距离。

③山区监测站点应选在地势较为平坦而非陡峭山坡或峡谷内,确保安全且适宜的作业环境。

④杆式雨量计应在存在障碍物的位置上安装,选择位于当地雨季常发风向穿越障碍物的侧风向区域。杆基距障碍物边缘的安全距离应不少于障碍物高度的1.5倍。

2、水位站监测环境

监测环境的要点主要包括河段选择与基础设施的配置。

(1)监测河段选择

根据上下游的防洪需求和地质条件综合考量,测验河段应选在河道流畅、河床稳固且水流汇聚的区域,遵循相关规范;而对于基本水尺断面的设置,则需位于该顺直河段的核心位置,并确保与其流向保持垂直。

选址应遵循以下原则:水位测井设立于河岸线平直、能体现典型水位特征、不易积累泥沙,且主流稳定,避免受回流区域或水利设施结构的影响区域。

(2)监测基础设施

在设计自动水位监测站时,会根据具体条件和需求选择适宜的水位测量设备。对于已存在的水位井,若考虑使用浮筒法,会选择浮子式水位计;而对于无法建造水位井的情况,我们将依据河流特性及水文状况,配置相应的压力式、超声波或者雷达式水位计,以确保基础设施的适用性。

该简易监测站配置了基础的雨量和水位测量设备,采用直观易行的监测手段,对水情和雨情数据实施实时监控。

4.1.5设备监控系统详解

1、翻斗式雨量计

①承雨口口径;

②分辨率选项依据年均降水量设定,提供0.2毫米、0.5毫米及1.0毫米三种规格供选择。

③雨强测量范围(允许通过最大雨强8mm/min);

④测量精度的精确度依据不同分辨率雨量传感器的排水性能设定,确保整体误差控制在正负4%以内。

⑤工作环境:温度,湿度

⑥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

2、浮子式水位计

①测量范畴:依据河流监测段的水位变动区间来确定。

②分辨率1.0cm;

③测量精度:,, ;

④工作环境:温度,湿度